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 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联系电话

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国际关系招生简章

  • 所属专业:国际贸易学
  • 授课方式:周末班
  • 学费:40000
  • 学制:1.5年
  • 招生状态:正在招生
  • 上课地点:北京市
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项目介绍:

《国际关系》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2014年前为《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开办于2001年,主要生源来自国家机关各部委、新闻传媒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学生入学后经过三个学期,完成十二门课(十门必修课和二门选修课),成绩合格者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书,成绩优良者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内容包含外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的测试,成绩合格并满足相关条件,可以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我院开设的十二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课程,任课教师大部份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课程为在职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学习平台,每年都有几十位的学生通过此课程获得硕士学位,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招生对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毕业后工作三年以上

报名时间:即日起开始报名。

报名资料:1.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照片一寸的三张,两寸的三张


国际关系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

必修课(10门,共30学分)
课程名称 任课老师 课程名称 任课老师
欧洲联盟概论 连玉如教 授 中国外交决策研究 初晓波副教授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 许振洲教 授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关贵海副教授
中国政治概论 杨朝晖副教授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范士明副教授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朱文莉副教授 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宋 伟副教授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唐士其教 授 中国外交思想研究 李扬帆副教授
选修课(2门,选修1门,共3学分)
大国关系研究 刘金质教 授 中东问题研究 马为公副总编辑

在职研究生教学方法及考试:

1、教学方法: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发讲授提纲和教材,规定必读与参考书,每半年时间讲授3-4门专业课,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周六、周日)。

2、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或核心课程(6门)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闭卷笔试,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四月和十一月;其它课程由相关院系组织考试。考试地点均在北京大学校内。


学习时间和学费:

1、学习年限为一年半(或两年)

2、学费为40000元,在第一年入学注册时一次交清。学员注册缴费后如中途退学不再退费。学费只含上课费和正常组织的考试费。


结业和证书:

1、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的学员,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60分以上)即可结业。

2、结业学员名单和成绩报经研究生院审查核准后,颁发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盖章的《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结业证书》。

附:有关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学员自报名北京大学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时(以下简称“研修班”),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或者虽无学士学位但已经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已获得的学位为国(境)外学位的,需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符合上述学位要求的学员在报名研修班时可向院系提出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意愿,上述学员以下简称“申请人”。

(二)申请人自进入研修班学习之日起(以招生年度当年的9月1日开始计算),须在四年内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全部研修班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北京大学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为合格,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考成绩的合格标准以国家相关要求为准。北京大学将依据以上成绩认定申请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及水平,四年内未通过北大组织的课程考试或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三)申请人自进入研修班学习之日起(以招生年度当年的9月1日开始计算),须在五年内完成学位论文、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并进入答辩程序,五年内未完成以上环节者,本次申请无效。申请人在申请学位时须交纳论文初审费用和论文答辩费用,具体费用参见申请学位当年北京大学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相关通知。

(四)申请人须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领域做出成绩,在研修班学习期间在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正式发表与申请专业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

(五)申请人在学校和国家组织的考试中,不得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否则本次申请无效。

(六)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七)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因有其他途径获得硕士学位,不能通过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途径申请硕士学位。


师资介绍

1.连玉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199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国际关系、欧洲联盟与德国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任“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以及“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曾受聘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和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范士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中的形象、认知、舆论和传播问题

所授课程: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新闻媒体与国际关系

1986-1999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8年曾经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研究;

2002-2003年在日本新潟大学法学部担任客座教授

1993年--至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3.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1990年至1994年间任国际台驻中东记者;

1994年3月任国际台国际新闻中心新闻部主任;

1997年12月任总编室副主任;

1999年12月任总编室主任。

2002年6月起,任副总编辑。

2004年获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广播电影理论工作者称号

4.唐士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

所授课程:政治学原理、国家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研究、比较政治与比较文化。

1985-1995 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8-2000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

1995---至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5.初晓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亚非所所长)

所授课程:东北亚政治与外交、新中国对外关系、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等。

2005年北京市优秀青年师德标兵

2008年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2010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996-至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6.关贵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所授课程: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1984-1988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本科,

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马列所读硕士,

1993至1997年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98—至今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7.李扬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晚清对外关系的历史与人物、西方外交思想史概论、中国外交思想专题研究、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外交研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本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硕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

1995-至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8.许振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所授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法国政治与外交、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

1984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1987-1991年,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博士;

1992—至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9.朱文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所授课程: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文明与国际政治、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

研究方向:美国外交的国内政治根源、比较政治经济分析、国家竞争力研究

1999—至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10.宋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07年3月:获得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

2007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专长为:国际关系理论、大国政治与地区一体化。

中长期研究兴趣:领土与海外利益;印太体系(美、日、澳、印)研究

所授课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学理论;地区一体化研究。

2007--至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11.杨朝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政治概论、中国政治制度与监察制度、毛泽东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1985—至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

12.刘金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战略、大国关系以及冷战史的 教学与研究。

1981-1983年和1991-1993年,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和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到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中心学习、进修与研究。

专著有《美国国家战略》 和《冷战史》,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国家图书奖。

联系我们

联系老师:宋老师孟老师

咨询电话:400-8032-898

咨询微信:

在职研究生宋老师联系方式宋老师

在职研究生孟老师联系方式孟老师

咨询微信:eduzaizhi2020

上一篇: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信息显示技术招生简章

下一篇: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创新实战招生简章

联系我们
  • 联系人:

    宋老师

  • 电 话:

    400-8032-898

  • 微 信:

    eduzaizhi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