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其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975年从三系分离部分专业组建电厂热自系,1997年更名为自动控制系,2000年更名为武汉大学自动化系。2018年9月,自动化系整体转入电气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电气工程(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与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拥有电磁理论与新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2个国防特色学科。学院建设有“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自动化系、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现有在岗教职工184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57人,讲师23人。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有双聘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珞珈杰出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80%的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此外另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每年大约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200名,本科生300余名。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围绕武汉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把握电气工程学科前沿方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电磁装备多物理场分析、输变电装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电网安全风险评估与运行维护、电网广域安全与大规模风力发电接入、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电网FACTS和磁控技术、核电机组仿真与接入技术、发电控制技术、智能管控技术等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项,其中基金重大项目1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承担“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军口预研项目课题等20余项。承担其它科研项目1000多项、总经费4.5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2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SCI检索论文400余篇,EI检索论文9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6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余项,100多项科研成果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电力与能源工程国际会议(APPEEC)、IEEE电力工程与自动化学术会议(PEA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青年学者学科前沿研讨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术年会、武汉大学电力樱花论坛等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2007年开始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至今已有212名同学参加了此项目赴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还与爱尔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与日本上智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
八十多年来,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各层次毕业生30000余名,他们大都成为电力行业技术骨干、领导者、实业家或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包括有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的张孝祥院士,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院士,我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俞大光院士,以及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潘垣院士等。
欢迎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门户网进行访问,门户网将按照本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请您认真阅读。
1、本网站尊重用户隐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在网站上预留的信息。
2、用户提交姓名、电话以及表单里的其他需要的信息仅用于报考在职研究生、考研辅导、专本科课程等网站所服务的项目使用。
3、用户提交信息,会有老师进行回访确认学生的条件资质,是否符合报考相关的项目,以及符合报考哪个项目进行推荐。
4、用户提交信息是自愿提供,有权拒绝提交,但如果拒绝提交个人信息,本网站将无法提供招生信息,学员也无法了解到具体的招生信息,由此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未满18岁的用户,必须在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的许可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5、学生提交个人信息,将享受本网站和第三方的服务,如果同时在其他网站预留信息,并且报名并未通过本网站提供的服务,本网站将不负责任何责任。
6、本网站会非常注重用户的隐私,不会将信息提供给任何与报名课程无关的第三方,除非用户违反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国家强制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除外。网站被第三方黑客攻击造成的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也不负任何责任。
宋老师
400-8032-898
daydayup123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