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同等学力申硕 吉林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联系电话

吉林大学法学院同等学力申硕

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现任院长由蔡立东教授担任。

吉大法学院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结构优化,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学历、学科配置齐全的师资队伍。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5名,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29名、讲师20名。教师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下,是一支学术功底深厚、创新精神显著、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年长教授老骥伏枥,树法学院学术风范;中年教师学术有成,继往开来,成为法学院中流砥柱;青年教师勤学不辍,慎思明辨,昭示着法学院未来发展。著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姚建宗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房绍坤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蔡立东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何志鹏教授等一批名师执鞭任教。法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1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召集人)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4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2人、提名奖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吉大法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通才的精神,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核心,以法治人才培养的“四三”境界为依归,建立了“知识传输+技能培养+智慧育成”的3.0版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法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增加教学魅力。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吉大法学院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为提高高职教师为本科生的开课率,法学院建立了高职教师授课责任制。同时,实行院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优秀年轻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制,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吉大法学院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张文显教授主持的教学改革连续四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法学理论教学团队于2008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法理学、商法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七十年来,吉大法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校友。

吉大法学院始终遵循学术立院之宗旨,秉承认真求实治学态度,产出了丰硕科研成果。先后开展了“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的精神”“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新兴权利研究”等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以现代法的精神为核心推动中国法律制度创新”“以权利本位为范式实现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法理为中心、以权利为本位”等理论主张,并取得广泛认同。近五年,法学院教师在“三大刊”发文近二十篇,承担科研项目三百余项,发表CSSCI论文近五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四十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二十余项,法学研究之吉大品牌日隆。我院科研活动活跃,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当代法学名家讲座、法学新锐茶座、海(境)外名家讲座等三百余场。1988年“法学基本范畴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权利本位”思想的正式确立。自此,“权利本位”思想引领了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三十年,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总体走向的法学背书。2018年“法学范畴与法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回顾了既往三十年的法理研究,阐明了“以法理为中心、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学转型升级之路,必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法学研究走向。第四届法学前沿论坛等多场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举办,也标明吉大法学院始终活跃在学术舞台中央。新时代吉大法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任务,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与实践、现代科技与中国法学发展四大方向,致力于为中国法治提供吉大方案,为世界法治贡献中国智慧。

吉大法学院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为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理论、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学、诉讼法学及知识产权法学共9个博士点及联办自设法政治学和法经济学两个博士点。在二级学科中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11个法学硕士招生专业及2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其范围涵盖全部二级学科。法学理论和刑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科为省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国际法学等学科也是法学院颇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优势学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A级评定,在全部参评的109所授权单位中名列前茅。法学学科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东北亚法律研究中心”“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等高规格学术研究平台。首批入选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法学会的“东北亚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也落户本学科。2017年吉大法学院入选一流学科,为新时代吉大法学院的再出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大法学院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办学国际化正逐渐走向深入。吉大法学院是1998年美国克林顿总统访华时,中美双方确定的首批各五家交流法学院之一,是中美著名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成员,全程参与并承办了首届和最后一届美国法讲习班。吉大法学院东北亚区域交流活跃,中国法学会“东北亚法律研究中心”“东北亚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吉林大学法学院。在巩固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法学院多层次实质交流的基础上,法学院积极推进与英国、美国、欧盟等国法学院的实质交流与合作,目前法学院与20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法学院每年有数十名教师到境外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邀请数十名境外学者、实务界人士到法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英国杜伦大学约翰?利纳莱利教授被聘为吉林大学客座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徐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习超教授被聘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法学院成立中英、中日、中韩、中德双语教学团队,积极深入开展双语教学,通过举办、参与暑期夏令营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法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立法过程,为《宪法》《刑法》《民法总则》等重大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法学院于2011年12月成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是法学院师生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也是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重要平台。2014年9月成立的吉林大学犯罪治理研究中心在2015年成为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入选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015年10月成立的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作为司法数据研究的主要基地,为智慧法院建设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2016年1月成立的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则将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智力支持。

吉大法学院注重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法学教学科研基地。吉大法学院图书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和法学校友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中外文法学文献。吉大法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法庭和多媒体教室,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学术网站。目前,法学院承办的《当代法学》与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都为中文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同时,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法理学论丛》《生活中的法理》《法律思想的律动》《部门法哲学》等系列出版物,为教师和学生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提供了园地。

吉大法学院今日的辉煌业绩是几代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成果。今日的硕果也将激励吉大法学院今后更加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热门简章更多
专业方向 所属专业 学院 类型 班型 学制 学费 报名状态
法律 法学 法学院 同等学力 集中班 3年 2.00万 报名中
刑法学 刑法学 法学院 同等学力 周末班 2年 2.40万 报名中
刑法 刑法学 法学院 同等学力 周末班 2年 3.00万 报名中
民商法 民商法学 法学院 同等学力 周末班 2年 2.40万 报名中
民商法学 民商法学 法学院 同等学力 周末班,网络班 2年 3.00万 报名中
法学硕士 国际政治 法学院 同等学力 周末班 2年 3.00万 报名中
法律硕士 法律 法学院 专业硕士 周末班 2.5年 5.50万 报名中
联系我们
  • 联系人:

    宋老师

  • 电 话:

    400-8032-898

  • 微 信:

    daydayup123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