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联系电话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北京 春季班)

  • 所属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 授课方式:
  • 学费:56800
  • 学制:1.5年
  • 招生状态:正在招生
  • 上课地点:北京市

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现任院长为杨伟国教授。

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事学院创造了若干个“第一”:

1993年在全国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改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1994年设立全国第一个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并首次招收博士生。

2003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为全国惟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学科。

2021年成为全国唯一获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院。

【一、招生条件】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能坚持在职学习者;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满二年, 已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无年限要求;条件优秀者,可放宽至大专学历。

【二、学习期限】

1.5年

【三、培养方式、教学办法】

面授(线下或线上)与自学相结合,每月选择1-2个周末上课(具体以学院最终排课为准)。

【四、开班时间】

2023年7月(如报名额满,将提前开班)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为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程)+方向课(共3个选修方向,仅可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攻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备注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学科基础课 校题库考试课程
2 管理学原理 校题库考试课程(全国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之一)
3 企业战略管理 校题库考试课程(全国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之一)
4 市场营销理论 校题库考试课程(全国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之一)
5 财务管理 (全国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之一)
6 组织行为学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7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9 语言基础 (英语)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全国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之一)
10 员工关系管理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11 管理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12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 劳动经济理论 方向课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人员素质测评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薪酬理论与管理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领导力发展方向 管理沟通 方向课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管理技能开发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高绩效团队建设与管理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领导学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人力资源服务业方向 人力资本服务理论与应用 方向课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前沿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专题研究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战略与运营 校非题库考试课程
非管理学学士补修课程:管理学原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六、颁发结业证书】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出勤和考评合格者,经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处审核颁发《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问题说明】

一、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

1. 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后,可申请办理我校考试资格证。办理考试资格证后,可报名参加同等学力国家水平考试和我校组织的学位课程考试(题库课程考试+非题库课程考试)。

2. 在所学专业有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即在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与管理学相关的论文,正文5000字以上。

二、我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主要流程:

1. 办理考试资格卡。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本人提出申请(5月或10月),提交本科学位证和学历证书原件、《中国人民大学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登记表》和《科研成果承诺书》,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资格审核、验证,审核通过,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资格证》;

2. 通过规定考试。在取得课程考试资格证当月起,在资格证有效期内通过我校组织的所有学位课程考试和国家水平考试。

3. 全部考试通过后的一年内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提出论文答辩申请。

4. 在论文提交后半年内进行论文答辩。

5. 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硕士学位。


联系我们

联系老师:宋老师孟老师

咨询电话:400-8032-898

咨询微信:

在职研究生宋老师联系方式宋老师

在职研究生孟老师联系方式孟老师

咨询微信:eduzaizhi2020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修班培训课程戏剧戏曲招生简章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北京 秋季班)

联系我们
  • 联系人:

    宋老师

  • 电 话:

    400-8032-898

  • 微 信:

    eduzaizhi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