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原名传媒学院。2013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入选中宣部、教育部10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2015年1月改为现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新闻学、广告学、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升本)等本科专业,以及中韩动画、中英新闻等合作办学形式。新闻学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新闻学、动画、摄影专业为省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文艺、文化与传播”博士招生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意识形态建设”目录外二级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74人,硕士研究生208人,博士研究生8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4人,其中专职教师(含实验系列)80人,正高职13人(含高级记者1人),副高职28人,博士(含在读)40人,博士后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5人,韬奋奖获得者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二级教授1人,特聘教授柔性人才3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获得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省重大教改项目、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等56项省级质量工程;承担了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30余项应用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新闻与传播学院建有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中网联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首批成员单位,拥有首批“安徽省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拥有安徽省网络舆情调查与分析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经致科技文化传播有限有公司、安徽师范大学“创意港”省级众创空间、“新时代中国国家品牌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校级科研平台等。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拥有36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新闻与传播学院自进入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行列以来,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徽师范大学以建设一流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目标,共建管理体系、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建实验基地、共建研究平台,投入了专项资金。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和“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坚持“向上向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办院理念,凝炼出“求真、至善、尚美、笃行”的院训;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内涵融合、转型升级、人才强院”战略,构建“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培养机制,实施“采、写、摄、编、播、评”一体化教学;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以“人品、特长、贡献”为人才标准,树立以发展意识为导向的价值;不断深化部校共建、推进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培养卓越人才,奋力开创一流新闻学院建设新局面。
欢迎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门户网进行访问,门户网将按照本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请您认真阅读。
1、本网站尊重用户隐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在网站上预留的信息。
2、用户提交姓名、电话以及表单里的其他需要的信息仅用于报考在职研究生、考研辅导、专本科课程等网站所服务的项目使用。
3、用户提交信息,会有老师进行回访确认学生的条件资质,是否符合报考相关的项目,以及符合报考哪个项目进行推荐。
4、用户提交信息是自愿提供,有权拒绝提交,但如果拒绝提交个人信息,本网站将无法提供招生信息,学员也无法了解到具体的招生信息,由此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未满18岁的用户,必须在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的许可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5、学生提交个人信息,将享受本网站和第三方的服务,如果同时在其他网站预留信息,并且报名并未通过本网站提供的服务,本网站将不负责任何责任。
6、本网站会非常注重用户的隐私,不会将信息提供给任何与报名课程无关的第三方,除非用户违反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国家强制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除外。网站被第三方黑客攻击造成的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也不负任何责任。
宋老师
400-8032-898
daydayup123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