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源于1928年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历经文史、史地、历史等系科的发展,至今已有90余年办学历史,是安徽省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也是安徽省最早拥有硕士(1982年)、博士(2003年)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的历史学科。著名学者吕思勉、周予同、陈守实、李则纲、束世澂、汪诒荪、唐德刚、光仁洪、陈正飞、胡澱咸、万绳楠、张海鹏、苏诚鉴、陈怀荃、汪宏玉、王廷元、叶孟明等先后在此弘文励教,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历史学专业基础上,先后增设社会工作(1993年)、公共事业管理(2002年)、社会学(2004年)、文化产业管理(2006年)、世界史(2016年)等本科专业。随着专业的增加,由历史系先后更名为“历史社会学系”(1997年)、“社会学院”(2000年)、“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年)。近年来,文化产业管理和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先后调整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法学院,2020年底学院正式更名为“历史学院”。
目前,历史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办学层次。设有历史学、世界史、公共事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安徽文化与古代中国)以及省级精品课程多门,历史学专业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世界史、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安徽省高峰学科(中国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分中心”、安徽省重点学科(专门史)、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首批重点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另设校级高端科研平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徽学研究院”和“巴基斯坦研究院”,主办《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集刊)。安徽省社科普及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挂靠我院。
历史学院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4人,85%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0人。近十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次、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次。获聘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高校拔尖人才3人、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等津贴13人,3位教师获曾宪梓教师奖,15位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优秀奖,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历史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逾万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高,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政界、学界、业界涌现出大批杰出院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欢迎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门户网进行访问,门户网将按照本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请您认真阅读。
1、本网站尊重用户隐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在网站上预留的信息。
2、用户提交姓名、电话以及表单里的其他需要的信息仅用于报考在职研究生、考研辅导、专本科课程等网站所服务的项目使用。
3、用户提交信息,会有老师进行回访确认学生的条件资质,是否符合报考相关的项目,以及符合报考哪个项目进行推荐。
4、用户提交信息是自愿提供,有权拒绝提交,但如果拒绝提交个人信息,本网站将无法提供招生信息,学员也无法了解到具体的招生信息,由此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未满18岁的用户,必须在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的许可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5、学生提交个人信息,将享受本网站和第三方的服务,如果同时在其他网站预留信息,并且报名并未通过本网站提供的服务,本网站将不负责任何责任。
6、本网站会非常注重用户的隐私,不会将信息提供给任何与报名课程无关的第三方,除非用户违反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国家强制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除外。网站被第三方黑客攻击造成的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也不负任何责任。
宋老师
400-8032-898
daydayup123xyz